共鸣是内容运营的共同目的。 微信公众号的口号是:“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互联网给了很多内容创作者机会,但相应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读者看不完,好文章很容易被埋没,没有人看,也没有人转发。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介绍了几个引起读者共鸣的方法,而共鸣是让读者转发的一个好方法,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参考。
共鸣像回音
坤龙跟我说,经常会有学员找他咨询,结果回去的时候,学员把他的故事记住了,干货却没记住多少。我发现,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在我身上,一天看了几十篇推送,结果回想起来,就记住了魔宙讲的故事。
所以我们开玩笑说,现在写文案,产品好还不够,还得创始人够惨,故事够精彩,用户才能记住,才会去买。为什么读者记住的,不是有逻辑的分析,不是可靠的数据,而是故事呢?为什么内容很干,却没有人转发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大脑做情感决策更快,是没有意识的。比起罗列产品好处,讲道理,故事更感性,更快被理解,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读者更喜欢转发能引起共鸣的内容。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书名就叫《共鸣》,副标题是 “内容运营方法论”。共鸣本来的意思是两个物体共振,因为频率一样会发出声音,而共鸣的英文是 “Resonance”,有一个很形象的意思——“回响”。
引起共鸣,就像在读者脑海喊了一嗓,而这一嗓,因为和读者频率一样,读者能理解,所以会引起阵阵回音,勾起回忆。
这本书讲了 8 个共鸣要素:情绪、标签、角色、联系、压力、情结、落差、发酵剂。这 8 个要素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比如写标题、情感文、卖货文案,甚至是设计产品的包装。
8 个要素里,联系、压力、情结、落差和发酵剂,是引起共鸣的内容核心,而情绪、标签、角色是外部条件,是帮助内容传播的 3 个要素,类似广告时代的“渠道”,是好内容的包装。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怎么用这 3 个外部条件,也是传播介质,来包装自己的好内容,引起读者共鸣。
01
情绪——唤醒读者
我相信每个朋友圈都不缺骂咪蒙和新世相的人,但是你打开 “朋友都在看”,每天这两个号都排在前面,是最多朋友看的号之一。讲历史、深度分析时事、新媒体干货…… 这些都有好内容,却很少人转发,为什么呢?
其实是因为,信息和情绪的传播逻辑是不一样的,读者在看知识的时候,是吸收状态,需要思考,在看这些文章的时候,是情绪唤醒状态。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被唤醒了,读者会觉得,“我也有这样的经历”,会觉得作者很懂他,就会去转发,希望有更多人能懂自己。
读者收藏的是信息,传播的是情绪。
而情绪里面,有两种读者分享最多:正面积极的信息,让读者觉得激动的信息。
17 年 9 月视觉志一篇《谢谢你爱我》,4 天超过 4000万+阅读量,两天涨粉超过 50万。里面都是文字+gif图片/静态图片呈现,都讲了很有正能量的生活场景,包括流浪汉和狗的故事、环卫工人和小伙的故事…… 虽然说,不一定每个读者都有这样的经历,但这样的文章,会激起很多读者同情、感恩的情绪。
另外一种方法,让读者觉得激动,最常见的是愤怒情绪。比如说,呼吁枪毙拐卖儿童、责骂明星出轨,甚至“甜豆腐脑好吃,还是咸豆腐脑”这样的文章,都有可能让读者觉得很激动,自愿去转发。
通常来说,读者会忘记一条信息,但会记住一条信息带来的感受。所以你的好内容里面,如果加上一些情绪的东西,可能会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让整篇文章流动起来。
02
标签——帮读者筛选信息
我们每天都会点开微博、知乎、得到、微信,打开微信后,又有点不完的小红点…… 信息永远看不完,所以读者越来越需要选择平台、大咖、关键词,去筛选信息。比如,看热点就看今日头条,看心理学就关注武志红,而一般公众号用最多的办法,是写个吸引人的标题。
现在关于写标题的方法已经层出不穷了,其实总的来说,标签是为了帮助读者筛选信息,所以关键是,在标题上让读者看到自己的需求。
形式很多,比如给一个读者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比如表现读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可以在标题设置悬念,不给答案,让读者好奇:《连马云都佩服的人居然是他……》。可以打破读者固有的思维定式:《关于XXX,你知道的都是错的》。还可以在标题体现情绪,比如说很多标题都用了这样的形式:《今夜,我们都是XXX人》。
还有一个小技巧是,标题最好符合搜索逻辑,比如蹭热点的文章,可以把热点关键词放在标题里。
在标签上写明读者的需求点,其实是对读者的一种体贴,是在告诉读者,这可能是你需要的,你可以进来看看。
03
角色——谁会转发内容?
有标签,读者点开了文章,也被文章的情绪感染了,但这个读者还不一定会分享。而“角色” 要解决的,就是谁来传播内容的问题。
这个问题有一个方法——找到传播需要的三个元素:传播人群、传播点、传播动力。
传播人群是分享的人。传播点指的是你让读者分享的内容,可以是文章的情绪,可以是产品的创新点。传播动力就不一定能找得到了,这指的是分享出去,对读者有什么用。
拿滴滴和早期的小米做例子。滴滴的传播人群是年轻喜欢聊天的司机,传播点是用手机叫车这件事很新鲜,传播动力是,司机推广滴滴会有更多潜在用户。
小米的传播人群,是早期的那批参与的用户,传播点是一个理念——“小米用户=懂行的手机发烧友”。而小米的传播动力没有那么明显,更多是发烧友的一种优越心理:我选择小米,因为我了解性价比,比你懂行。
小结
以上就是怎么包装好内容,引起读者共鸣的 3 个要素。
总结一下,好的内容,像制作精良的电影,要想口碑好,还要多人看,需要先包装一番。
要考虑看电影的是谁(角色),是拼搏的都市青年,文艺的白领,还是青涩的学生。考虑到这些观众,电影表达什么情绪,才能够感动到他们,让他们自愿去分享。最后还要给内容贴上标签,是爱情片,恐怖片,还是喜剧,放上猫眼,淘票票,送到观众眼前。
就像最近的《我不是药神》,在没看电影之前,很多人已经了解到,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带着穷和治疗的矛盾这个表情,会好奇去看。看完之后,更是会带着情绪去传播,希望表达自己的看法,希望更多人关心这个问题。
除了宣传手段,影评这些都可以作为包装。而且,不只是电影或者文章,就连一个产品包装,都是内容,都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好比奢侈品需要黑白的高冷设计,这不只是一种品味,更有顾客想要秀优越感的情绪。
我们的很多读者都能生产好内容,包括我们自己,却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为什么让人共鸣的内容很难做,为什么没有人转发,怎么包装才能让读者传播。因此这本书讲了 8 个引起共鸣的要素,这里只分享了 3 个外部条件,3 个传播介质。好的内容不足以引发共鸣,还需要引发共鸣的包装。
作者:钟雯
来源:坤龙老师
本文链接: http://www.yixieshi.com/119852.html (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