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人脸识别与信息安全防护

字号+ 作者:admin 来源: 2016-11-15 10:25


编者按:人脸识别背后是算法技术成熟和处理器稳定能力,视觉识别的玩家很多,包括依图科技、图普科技、码隆科技,有应用针对金融支付领域、有应用到网上鉴黄、还有应用到纺纱面料识别。


千亿市场绝不仅仅是为了跟风

如果说近两年的风口,那么人工智能绝对称得上是飓风:美国发布《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中国发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世界五大科技巨头成立人工智能发展联盟、Gartner将人工智能列为未来十大科技之首…… 一时间在全球从国家到企业都被卷入到这场人工智能飓风之中。

而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集群中资格最老的人脸识别技术,也在发展二十余年后首先在金融领域开始快速落地: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今年来仅内地的人脸识别就已达到千亿级别市场。从2015年马云在汉诺威展示刷脸支付以来,“刷脸”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始刮起旋风,人脸识别也成为了金融行业标配。

“行业其实并不是过度跟风而是业务发展及安全的需求”,一位国有大型银行的负责人介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为了应对业务移动、远程化后对信息安全做确保工作,由于有了这层额外的安全防护,目前人脸识别已经应用在我行10多个业务场景,并接入远程开户、绑卡核身、账户登录、分期购物、人脸考勤、人脸支付等50+终端应用中,使用人次已经超过6000万。”

笔者同时了解到,为阿里巴巴提供刷脸服务的旷视(Face++)在2016年4月曾对外公布已经帮助一亿人提供了刷脸服务,其客户不乏中信银行、平安银行、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等大型国有、互联网企业。

“ 如何应对别人用你的钥匙开门 ”

笔者从多个行业了解到,在业务远程、移动化的同时用户信息在透明且强大的互联网信息中正面临着巨大考验。315 晚会被揭露出的非实名银行卡正充斥在各大交易平台用于洗钱,12306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也曝出用户信息泄露的问题导致大量用户被恶意注册,而近期曝出的验证码黑产业链也揭露了原有互联网身份验证体系缺少足够的安全性。

“简单来说,我拿了你的钥匙去配了一把到你家开门,这件事现在在网上非常容易实现。”一位上市互联网金融风控负责人解释道,“ 大多数的钥匙其实就是密码、手机号、验证码、身份证号,这些信息在目前互联网环境下非常容易泄露,所以证明你是你,并且证明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是你本人,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在做风控管理时必须做到的一环。  ”

笔者在对市面上接入人脸识别的产品进行了体验,发现在注册、执行高安全性业务等操作时都会触发人脸识别环节,这极大的降低了信息被泄露人群在金融平台遭受风险的几率。“简单来讲,在这个场景人脸识别技术最主要作用是来过滤贷款用户与操作人不一致的风险,”旷视(Face++)互联网身份验证服务事业部负责人介绍道,“整个流程除了要验证操作人与证件持有者是否统一外,也会有活体检测模块来鉴别是否为真实本人正在操作并过滤通过照片、视频等攻击,并且会对所持证件真伪、是否为扫描件等情况进行鉴别。”

人脸识别在整个业务流程中起到了鉴定业务办理人与证件统一的问题,除了完成实名制以外同时也能回答“是否是本人用钥匙开门”的问题,笔者了解到人脸识别系统平均每天可以过滤掉超过10%的人证不统一的业务申请。

拍拍贷实名验证

拍拍贷人脸识别

平台用户双受益  刷脸的双向安全加号

除了对用户信息安全有安全保护外,人脸识别也会对平台风险控制有贡献。《中国青年报》披露,一家名为“中国信用黑名单”的网站公布了4242条网贷逾期者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地址、学籍信息、照片、本人电话以及借贷详情,精细程度令人咋舌。

而《中国青年报》了解到不少贷款者对贷款并不知情。这种“非知情”用户对于互联网服务行业尤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里的网贷行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目前环境中这类用户产生的不良借贷到底由“不知情”的用户承担还是由平台承担尚无定论。

互联网金融的实名验证需求浪潮也非行业第一。今年9月,工信部、银监会、公安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对实名制落实提出了明确时间表,同时对电信运营商开卡给予了数量限制。这从一个层面也反映了在业务发展和业务安全的选择上,业务安全是更为重要的环节。

而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整个服务产业的远程化、移动化的比率不断变高,这种从安全出发的刷脸验证就成为了一道防护墙,为用户和服务提供者提供了双向安全加号。

人脸识别流程

从互联网金融出发向整体互联网服务延伸

2015年12月25日,央行对外公布《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通知》提出开户申请人可通过柜面、远程视频柜员机和智能柜员机等自助机具、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开立三类银行账户。

由此互联网金融开始借助政策优势集中开启“刷脸”风潮,据笔者粗略统计在已上线的互联网金融应用中“刷脸”功能覆盖率超过70%,紧随其后的多个互联网服务产业颁布了相应实名及安全管理规定。

7月28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所有网约车司机必须完成实名验证,11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进行注册认证。

今年6月份网信办也下发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喊话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要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从这一系列的规定来看,快速发展获得用户已经不再是整个行业唯一刚需,一个更为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已经成为政府、用户、企业共同诉求。

“人脸识别就像是一个随身携带的U盾一样,它不会替代密码,而是在你的密码、信息泄露的时候能够多一道安全保证”,旷视(Face++)互联网身份验证服务事业部负责人解释道,“认证不认人一直以来都是互联网应用的一个痛点,而人工智能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则能够给这些提供服务连接的终端赋能,让每个手机、每个VTM、每个一体机都能像有人值守一样认真审核以保护信息安全。而这项技术也已经在金融行业以外包括社保、酒店、教育、公安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落地。”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最新发布
  • 永辉披露到家业务新进展:“仓店合一”模式开启多城试点

    2022-09-27 10:17

  • 经济日报:支付十年 数字化浪潮中的支付变迁

    2022-09-27 10:13

  • 互联网贷款过渡期延长再提自主风控

    2022-07-23 22:40

  • 谷歌就抽佣问题反诉Tinder母公司,寻求将其永久下架

    2022-07-12 23:26